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这一行为,被《华尔街日报》称作 “史上最愚蠢贸易战”,而中国在应对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之后,打出了第二招,外交部发表声明:加征关税“势必影响并损害双方今后就禁毒问题开展合作”。
川普竞选时向美国人承诺了两大工程,一是解决芬太尼滥用等毒品问题;二是消除非法移民问题。
中国的第二招,就是针对的川普的头号工程。
中国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巧妙地运用了 “非对称打击” 策略。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国将贸易战焦点转向芬太尼合作领域,这无疑是在美国政治体系最敏感的 “毒品战争” 领域开辟了第二战场。
特朗普的 80% 支持者关注毒品问题,打击毒品是他重要的竞选承诺,而中国这一举措直击这一核心痛点。美国联邦与州政府在毒品治理上存在能力断裂的体制缺陷,中国抓住这一漏洞,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
同时,中国拥有全球 98% 的芬太尼前体管控能力,这种在特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让美国在这一博弈中陷入被动。中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充分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
其次,特朗普政府陷入了典型的政策悖论。为了展现对华强硬姿态,获取制造业州的选票,特朗普政府选择加征关税,然而这一行为却客观上破坏了本国控制毒品泛滥这一重大社会治理工程。
从政治诉求来看,竞选承诺的短期政治利益与控制毒品泛滥的长期治理需求产生了严重冲突。在政治理念上,共和党传统的自由贸易理念与当下民粹主义转向发生了路线撕裂。
并且,在毒品问题治理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存在权责错配,90% 的禁毒预算在州层面,这使得联邦政府在禁毒行动上受限,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困境。
中国将贸易争端与禁毒合作挂钩,构建了新型国际道义博弈框架。中国在禁毒领域有着出色的成绩,连续 5 年零查获记录,这为中国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以往西方常以人权问题对中国进行指责,而此次中国将传统的人权话语权争夺转化为社会治理能力比较,创造了 “负责任大国” 与 “治理失效国家” 的叙事反转。
中国在国际治理中,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形象,也让美国在国际道义层面陷入被动。
在这场博弈中,存在三种可能演进的场景。
一是压力测试场景,中方逐步缩减情报共享级别,可能导致美国 2024 年芬太尼查获量下降 30%-50%,这将对美国的毒品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谈判妥协场景,美方在电动车等关键领域做出关税让步,以换取禁毒合作机制维持现状,这体现了双方在利益权衡下的妥协与合作。
三是体系重构场景,中美彻底脱钩禁毒合作,这将倒逼美国启动代价高昂的国内化学监管体系改革,预计需 300 亿美元投入,这对美国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这场中美贸易博弈,中国凭借高效的行政效能,如化学品全链条监管,将其转化为打击对手的战略武器,这让西方引以为傲的 “规则制定权” 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
这种转变,极有可能重塑未来十年的国际秩序博弈规则,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国家治理能力将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