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理财内容详情

中国还在欢度春节假期,美国新一轮通过关税的贸易战就开始打了? 2025-02-02 10:52:32 网络

2025年的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中国这边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的闲暇温馨氛围中,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等不及了。

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1月31日,白宫新闻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在简报会上表示,确认将从2月1日起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关税。

然后国内多家头部和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对这个消息进行了转发和报道:

图片来源:见图

消息的可信度是足够了,但是这个关税调整动向,多少是有点突然的。

不仅时间节点上比较突然,就连内容和对象,也比较魔幻。

虽然特朗普在重新上台之前,已经多次预言要对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多个贸易伙伴加征征税,但一般预测中国首当其冲。

但没有想到,特朗普先从最亲密的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开刀了?

这个动向,就很有看头了,背后的一些逻辑和现实影响,值得拿出来和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研究。

这篇文章,将基于对特朗普2.0时代的关税态度和最新动向梳理,结合中美过去几年在关税维度的贸易博弈情况和对全球“关税战”的历史经验的复盘,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美国这一轮关税战的逻辑和诉求,并对后续的发展和现实的可能影响,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白宫确认新一轮“关税战”正式开打,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


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签署有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从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三国贸易关系非常密切。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期间,还按照他的要求进行过一轮修订。

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第二次执政上台之后,第一次动手,就要对加拿大、墨西哥开征高额关税。

美国白宫发言人在1月31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决定于2月1日启动第一轮加征关税。受到关税的影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面临上行风险,有预测指出,这可能导致美国每个家庭负担增加830美元以上。

报复性关税的相互征收也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白宫发言人宣布消息(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受这个消息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在北京时间昨夜今晨出现了显著波动。

首先是美国三大股指盘中跳水,全部收跌。加拿大、墨西哥的股市跌幅更为显著一些,都超过了1%。

图片来源:网络

下图是特朗普重新当选之后,美元兑加拿大元汇率的走势,加元贬值明显:

图片来源:网络

墨西哥比索贬值幅度略小一些,但也贬了一波。

受这个消息的影响,人民币离岸汇率昨夜今晨也有所贬值,一度突破了7.32。前几天,人民币一度走强到了7.24附近,现在涨幅基本上都回吐了。

图片来源:网络

新加坡上市的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也跌了超过1%。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这一次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可能是美国新一轮挥舞关税大棒的序章而已:

图片来源:见图

很明显,这一次没有明面上针对中国,但是从逻辑上其实已经是针对了:

从获得美国顺差的角度看,中国仍然位居第一。特朗普之所以没有首先对中国出手,而是对加、墨出手,估计是想确保初战告捷。

对加拿大,是为了实现吞并意图的政策警告,根据加拿大商会的分析,25%的关税可能导致加拿大GDP缩水2.6%,加拿大家庭每年平均损失1,900加元。

之所以要对加拿大出手,除了加拿大是美国第二大进口商品来源地,占了美国人便宜之外,特朗普还有意拿下加拿大。他不止一次对加拿大领导人表示,希望加拿大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

图片来源:见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朗普采取了大棒+胡萝卜的策略。

不加入,就开征高额关税;加入,就承诺给加拿大人更好的医疗保险和减税。

而墨西哥,就比较有看头了。

墨西哥《经济学家报》2024年7月17日报道,世贸组织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墨西哥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达2.4%,创历史新高。

墨西哥这个国家这次被针对,逻辑太简单直白了,那就是避开美国的关税一直是中国制造商增加在墨西哥投资的主要动机。

很多中国制造商在上一轮贸易战中获得的经验,就是让本国商品去墨西哥“洗澡”。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不好放到台面上明说而已。

美国向墨西哥征税,实际上变相的还是针对中国,至少一部分是。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经验复盘:美国为啥爱用税卡别人脖子?


俗话说的好,甘蔗没有两头甜。单方面通过关税来维护己方的利益,别的国家哪能轻易就范妥协。

事实上,在历史上就关税问题就曾引发过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甚至还有为了关税打起了内战。

那么,用关税挑起贸易战有啥故事?只要用这玩意就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吗?

说起关税,现存最早的关税记录在叙利亚的巴尔米拉。两千年前,这座城市是罗马帝国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当时的人们就把进出边境货物的税率刻在海关墙的石头上,往来的商人一看就知道交多少钱了。以巴尔米拉为代表的种种关税撑起了罗马财政,成为他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

当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收不收关税,收多少关税开始成了一种政治手段,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比如拜占庭帝国欠了威尼斯商人一大笔军费,无奈家里快揭不开锅了,索性用免关税的特权来还债,而威尼斯商人也通过这个特权是大赚特赚,可以说是双赢。不过,当时欧洲内陆贸易量远不如地中海便利,但该收的税一样不会少,那时候欧洲内陆的关税口岸主要设在桥梁、河道等交通节点,不仅税率不统一,而且收费也不透明。

到了13世纪初,英国才建立了正式的国家关税、地方关税体系,随着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扩大,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建立了自己的关税体系。

此后,随着各国建立起近代的关税系统,国与国之间就动不动拿关税卡对手的脖子,由此发生国与国之间的激烈摩擦甚至由此引发关税战争。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驾崩,其子年仅4岁的卡洛斯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由太后玛丽亚·安娜摄政监国。两年后,野心勃勃的法王路易十四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一边公开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向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一边为了整军备战搞了一次关税改革聚敛财富,先是把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然后鼓励法国产品对外倾销。

路易十四这么搞,隔壁的荷兰不干了,因为当时荷兰商品主要出口对象就是法国,你这么涨关税,就是卡荷兰人的脖子,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能让你舒服。于是,荷兰先是和法国的敌人西班牙结盟,然后停了对法国葡萄酒的进口,还对从法国进口的奢侈品加收50%的关税,反手卡了法国人的脖子。不过法国人被卡了脖子也没有立刻翻白眼,而是对荷兰的展开报复,对荷兰出口的产品加征附加关税。

就这样,双方把关税加来加去,贸易战逐渐变成了真正的战争,到了1672年法荷两国开战,双方这一仗足足打了六年。最后,眼看尼德兰执政威廉三世娶了英国玛丽公主,路易十四担心英国会就此干预,选择见好就收跟荷兰谈判,荷兰人收回了领土并获得了下调关税的待遇。

如果说法荷战争是因为法国提高关税引发的,那么世界历史上,还有因为给别国减关税引来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独立战争。当时的北美十三州还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当时喝茶这种习惯已经融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不过按殖民地进口关税规定,每进口一磅茶叶就要上缴3便士的关税。18世纪,英国工人一天工资才20便士,既然进口茶叶的关税高那么价格就也得高,殖民地的民众怨声载道:你这茶树是金子做的,还是茶叶是金子做的,咱喝不起高价茶那就喝没关税的便宜茶。当时北美殖民地喝的茶叶大部分都是从荷兰走私过来的,走私茶叶不仅形成产业链解决了不少人就业,而且走私产生的利润养活了上下一大票人。

眼看自己的高价茶卖不出去,荷兰人的走私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英国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在1773年宣布,东印度公司向北美殖民地出口的茶叶享受免关税待遇。事后来看,英国人这招儿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了东印度公司茶叶的免关税特权,结果就是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比北美走私茶叶要便宜一大截,这下不仅把北美人民喜闻乐见的荷兰茶挤出市场,而且把本地茶叶种植户也给弄得纷纷破产。常言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英国人降关税把殖民地人民的饭碗都砸了,人家不跟玩命跟谁玩命?紧接着1773年12月16日,一伙人爬上停泊在波士顿的东印度公司货船,直接把300多箱便宜茶叶全部扔海里,这就是著名“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北美独立战争全面打响。

到了1860年前后,高关税也成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联邦政府单方面提高了进口钢铁、棉纺织品的关税,主要目的是减少从外国进口同类产品,发展本国的钢铁、纺织品工业。如此一来,南方州就不干了,因为南方是棉花的原料产地,而当时美国南方的棉花原料主要就是出口给英国,英国人加工成棉纺织品后再出口到美国。

这么单方面加关税,南方各州就担心英国进行同等报复,到时候,北方棉纺厂工人没啥事,南方各州可就赔的底儿掉。因此南方各州坚决反对联邦政府的关税法案,再加上南北方因为废奴问题互不相让,最终在1861年,南北选择了兵戎相见。

此后,美国联邦政府继续依赖关税,到20世纪初期,关税依然是联邦政府的主要支柱,直到20世纪后美国政府的税收逐渐多样化,公务员们才不再依赖关税开工资。

从历史上来看,不论是旧大陆上的欧洲还是新大陆上的美国,关税在当时一旦使用过头,很容易成为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到了二战后,关税既可以是各国在市场竞争上的一个表现,也可以迫使对手在某一方面妥协退让。

现在的美国联邦政府也不可能真的回归到20世纪以前那种只靠关税的日子,历史教训也告诉他这么涨肯定有麻烦,这事到底该怎么评价,还得看事态发展而定。

总的来说,美国这个国家,用关税作为保障国内利益的手段,也算的上是经验丰富的祖传手艺了。

关于关税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

教科书上的说法,当然是关税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观点是对的,但这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整体来说,关税战可能是不利的,而局部来说,可能对某一个国家可能是有利的。短期来说,关税战可能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长期来看,它可能对某一方面有利。

比如,在美国内战结束后,1860-1900年,美国人口翻了一番,铁路里程从3.1万英里扩张至25.8万英里。生铁产量增长16倍;煤炭产量增长23倍。1870年,美国在全球制成品的生产总量中占23%,到1913年,这一比重攀升至36%。相应地,英国在全球制成品产出中的比重从32%下降到了14%。美国还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均收入高居榜首。”

而这一切,并不发生在自由贸易时期,而是发生在美国贸易保护最为严重的时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其实,这一招,中国的老祖宗早就玩过了。春秋时期,楚国不听话,齐国宰相管仲想了一个点子,派人大肆收购楚国的特产梅花鹿,然后大家一看这么赚钱,士兵不操练、农民不种地,错过了农时。然后,齐国立马进行经济封锁,没有粮食的楚国不攻自破。

所以,关税战是很有用的工具!关税战,也绝不只是什么两败俱伤的工具,至少对于某一方来说,可能更有利益,也可能是实现某些战略目标的手段。

从宏观维度来说,这就是国家级别围绕利益,进行规则博弈的一个手段。

关税战,也是战争,既然是战争,那么怎么能指望对手的怜悯获胜?

任何战争,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只有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而已。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从上一轮的关税战情况出发,接下来,中美之间的博弈走向,该怎么看?


从2018年到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就像一场拉锯战,一次次升级。

2018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理由是减少贸易逆差。

中国也不得不反击,对美国的部分商品加税。

到了2020年,双方的“战火”已经烧到了大多数商品上。数据显示,到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加税占比已经达到了66.4%,关税平均税率高达19.3%。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美国对其他“最惠国待遇”国家的平均关税只有2.2%。

更夸张的是,美国不仅没减少逆差,反而让贸易问题更加复杂。举个例子,美国对中国加税后,虽然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少了,但从墨西哥和越南那儿的进口量却大幅增加。

2023年,美国对墨西哥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520亿美元,对越南的逆差也有1050亿美元。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再看中国这边。中国为了避免升级,对加税的商品比例控制在58.3%,平均税率则是21.1%。虽然比其他国家高,但还是保持了克制。

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特朗普2.0时代的很多信号和现实情况来看,接下来,针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关税博弈,是大概率事件。

这事情,没有什么悬念的说法,更不存在侥幸的可能。

该来的,迟早要来。

如果特朗普的关税战卷土重来,那么这一场看似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而展开的斗争,却隐藏着更为深远且丧心病狂的目的。

直观来看,关税战的初衷是打击中国制造业,迫使中国“低价出口”的企业被迫调整,促进美国制造业回流。然而,经过8年的激烈博弈,这一初衷早已进入“过时”的阶段。制造业回流的进程早已达到一个瓶颈,那些留在海外的企业,即便加上重税,依然不会选择回归美国。这时,特朗普的关税战真正的面目逐渐暴露,那不仅仅是产业之争,而是一场通过“暴力”手段为美国赚取巨额财富的金融博弈。

如果特朗普不仅仅对中国开火,还对欧盟、加拿大、日本等盟友国家加征关税,未来十年美国将能通过这种“暴力方式”向世界“收取”几万亿美元。

这种策略的好处非常明显:关税战的加税对象是外国国家和民众,而非美国国内的企业和公民。这种通过贸易战打击他国,压榨他国财富的方式,既避免了民众反感,又能为美国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特朗普甚至可以“六亲不认”,不仅打压中国,还会“理直气壮”地对美国的传统盟友加征关税,因为在这个看似冷酷无情的世界里,唯有钱才是美国所真正关心的。至于他国的反应,根本不在特朗普的考量范围内,毕竟在特朗普眼中,世界经济格局的再造,远不如眼前的财富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仅是一次产业压制,更是一场“财务猎杀”。在中国制造业逐步升级转型的过程中,特朗普选择加大关税力度,实际上是试图通过“进口替代”的方式,迫使中国更大程度地“支付”高关税带来的价格溢价。而这一切背后的根本目的,并非单纯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美国财富的转移。

特朗普的关税战,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从过去的“输出自由”到如今的“输出关税”,这一改变预示着未来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动。美国的“新大航海”时代,不仅仅是一次贸易争斗,它背后更是一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极限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暴力抢钱”游戏。而特朗普的策略,不仅仅关乎产业的回流,更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定义自己的“财富征程”。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变数的博弈。

关税的成本,最终还是要影响到经济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

上一轮中美关税战,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可能会在未来,得到延续。

这就给拉动中国宏观经济至关重要的外贸马车,在未来的走向,带来的很多不确定性迷雾和潜在的挑战风险。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经验和现实的逻辑来看,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从现实来看,和美国这种霸权主义国家谈什么“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不是人家不懂这样的道理,而是霸权享受太久,就没有合作的意识了。

这就和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姿态端习惯了,就不会有俯身务实的态度了。

当然,特朗普比较特殊,商人出身,意味着“万物皆可交易”,无非是价码和利润是否合适。

但是从屁股决定脑袋的维度出发,就不能用纯粹的商人逻辑,去分析美国总统的行为和思路了。

这就是特朗普带给全世界不确定性的根源所在。

特朗普针对中国开启新一轮的关税战,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几个可能影响,就值得重视了:

首先来说,不吹不黑,也不需要什么精神胜利,一个关键问题:关税战对中国有影响吗?

当然是有影响的,对于很多中低端产业来说,中国商品和越南、印度的商品差异并不大,只是中国的更加便宜而已。

美国作为客户,加征关税将会帮助印度、越南等发达国家抢夺订单,中国的中低端产业将加速向非洲、东南亚转移。但,中国人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转移这种劣势。

在一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美国也没有办法对中国形成压力。就拿轮胎来说,这是一个成本非常敏感的行业,美国本土根本制造不了的,只能买,而现在全球只有中国最便宜。不买就等于放弃,好了别人也不会好了美国人自己。

而且,除了一些中低端的商品,中国在汽车、手机、通信设备等等领域,本来在美国就没有市场份额,也谈不上什么损失。2018年3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现在6年过去了,不也就那样吗?对中国来说,短期作用大于长期作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历史上来看,全球贸易本就是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来回博弈,不用对关税战过于悲观。

美国的想法,本质上还是想要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进行谈判,想要用这些关税来让中国让步,想让中国放弃在高端产业链对美国进行挖坟式的进攻(高端产业赢家通吃的特性,使得行业容不下太多人)。

但是显然,中国是不会放弃产业升级的努力。而且,在这种大概率的现实压力之下,有些升级的速度,必然会进一步提升。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历史的裁判员,它没有把英国从日不落帝国的衰退中拯救出来,也没有把美国从王座上拉下马来。

贸易政策从来都是一时的,不起决定性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国家比较优势,是文化、资源、地理、人口。

但是过程影响,以及经济冲击,是值得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心理和现实的准备的。


抛开宏大叙事和一些没有意义的感情,从国内普通个体,有一个重要的逻辑一定需要看懂,看准:

大国级别的博弈,对应的影响和威力是个体,甚至是行业都无法抵抗和改变的,而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国家层面一定会为这样的大概率博弈做好准备。

所以,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适当理性降低经济预期,注重防御和安全,保持现金(现金流为王,现金生意为王,远离账期和杠杆)为王的态度,等待确定性,是最好的策略和认知。


以上,就是对2025年2月1日,美国发起的新一轮全球范围的关税战最新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