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地服务内容详情

青岛都市圈发展潜力,缘何进入全国前10? 2023-10-27 17:07:53 网络

日前,泽平宏观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2023》,对全国3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的发展潜力进行排名,上海、北京、深圳都市圈位居前三名,青岛都市圈位居全国前十,这一排名超越武汉、天津等前排城市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

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都市圈”就成为“高频词”,提出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导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

都市圈发展,不仅仅关系到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同样关系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要完善设施联通、优化产业分工,还要同步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延伸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是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的发展主战场。

目前,中国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34个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总体持续流入,2022年常住人口合计占比63%,经济总量占比77%,经济与人口比值为1.22,人口仍有流入倾向。

由此可见,都市圈的竞争,将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力军。就在这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大势中,青岛都市圈正在提速加力。


01


“提速”的青岛都市圈

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该排名将3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育型、起步型三类。

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苏锡常7个都市圈,属于经济水平领先且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差距持续明显缩小的成熟型;青岛都市圈,则与成都、宁波、西安等14个都市圈,属于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发展带动尚不足的发育型;石家庄、南宁、哈尔滨等13个都市圈则属于起步型。

对标“成熟型”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在发展水平以及中心城市带动力上,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青岛都市圈近期的一系列大动作,也正是着眼提速追赶、缩小这些差距。

10月13日,备受关注的《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山东省政府网站全文发布,10章超2.2万字的详细规划,将青岛都市圈的图景和目标完整呈现。


根据规划,青岛都市圈以青岛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潍坊市、日照市、烟台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陆域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558万人。

在对规划的解读中,山东省发改委格外强调了“同城化”,提出以推进青岛与周边县域同城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岛都市圈更深层次同城化。而在规划中,则明确要求实现青潍日同城化、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北方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高品质宜居宜业生活圈。

从规划来看,青岛都市圈还将是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岛都市圈要打造“三轴”——济青陆海发展主轴、滨海综合发展轴、青烟综合发展轴,实现都市圈之间、都市圈与周边的更好联动。在“三轴”的基础上,产业分工则要着眼于“三带”——青潍临港临空产业带、滨海海洋经济带、青烟先进制造产业带


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产业分工,青岛都市圈都开始加速迈向“一体化”进程。


02


“提速”补短板

在《中国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2023》中,海洋经济和对外开放,被看作青岛都市圈的发展的“长板”

潍柴集团把全球最先进的船艇研发制造技术放在了青岛,推动形成优质产业集群;青岛港可通航全球700多个国家;青岛还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


此外,在区域联动上,诸城积极构建青岛都市圈的“西大门”,高密20分钟到达胶东国际机场、60分钟到达青岛前湾港、邮轮母港、董家口港,日照东港区位于青岛都市圈南面,日照港与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莱阳、莱州和海阳市是烟台与青岛联动的节点城市。

但相较于成熟型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也存在着短板,尤其是区域间的交通连通和要素流通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而这也正是青岛都市圈在全力推进的重点领域。

根据《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青岛都市圈将推进潍坊—烟台高铁、莱西—荣成高铁、天津—潍坊、潍坊—宿迁及青岛西至京沪辅助通道联络线等干线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同时,规划还明确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对能力富余的既有铁路通过适当技术改造开行城际和市域(郊)列车,以轨道交通方式合理衔接烟潍威日毗邻城镇。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地铁8号线,11号线,13号线,14号线和17号线,在未来有望与高密、海阳、日照、莱州、莱阳实现轨道连接。

在要素流动上,随着规划的出台,青岛都市圈也将有更大动作、更多成果。根据规划,青岛都市圈要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企业法人、经济运行、公共服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在户籍方面,要全面放开放宽青岛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全面取消大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都市圈内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

民生领域,青岛都市圈将建立区域和跨区域教育集团;推动病历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通互认;探索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深化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等。


03


都市圈将成竞争主战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在围绕“大城市”布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四川、湖北为代表的“一城独大”省份,通过打造成都、武汉来集聚区域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即便是以广东、山东等为代表的省份,虽然没有“独大”的城市存在,但也存在省内区域的“中心城市”,例如广州和深圳,济南和青岛。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不是一个封闭的行政区域,而是与周边、与外界存在广泛联系的“生态体系”,随着产业分工的发展和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都市圈正在成为集聚优势资源的新平台,正如过去的大城市一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都市圈的发展高地。

从经济规模看,2022年上海都市圈以13.3万亿元GDP一骑绝尘,深圳、苏锡常、南京、广州、北京都市圈紧随其后,GDP在4万亿-5万亿之间。从产业创新看,上海、北京、深圳都市圈占据绝对优势,A+H股上市公司数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43.3%、38.9%。杭州、广州都市圈亦优势明显,A+H股上市公司数、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均超5%。

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不同都市圈之间,也形成了更加密切的协作关系:上海、苏锡常、杭州、南京、宁波、合肥都市圈组成了长三角连绵区;广州、深圳、珠西、汕潮揭、湛茂组成珠三角连绵区。

因此,青岛都市圈的发展,在培育自身优势、补齐内部短板的同时,与济南都市圈的有效联动、协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集聚山东优势,参与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关键所在。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就明确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落实“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完善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功能,并加强省会胶东和鲁南地区的协同发展,构建功能互补、高效协作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着眼未来,青岛都市圈还要继续加力提速。


相关标签: